行业:娱乐业
规则:音乐榜单可买卖
案例:酷狗音乐
打开手机,点击音乐应用,在茫茫音乐海洋中,通过新歌排行榜、热歌排行榜,用音乐娱乐已然成为大多数都市白领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如果听众的这种享受变成某些唱片公司、数字音乐企业用于牟利的工具,成为他们暗箱操作、赚取“外快”的产物时,纯洁的音乐也在金钱的铜臭下黯然失色。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音乐排行榜“买榜”现象严重。国内最大的数字音乐企业之一酷狗音乐,就在业内公开“卖榜”。实际上,酷狗音乐的“卖榜”已经形成流程化和规模化,且已经明码标价。依靠“卖榜”,酷狗音乐获得的灰色收入达到惊人数字。
买卖榜单业内“公开化”
“酷狗音乐‘卖榜’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甚至实现了高度产业化和流程化,直接由高层专门负责。”老李(化名)慢慢抽一口烟,吐出烟圈的同时向北京商报记者如是说。老李在音乐圈内已经摸爬滚打十几年,作为一名酷狗音乐的前员工,他表示,自己对于酷狗音乐“卖榜”有深入了解,此次之所以公开爆料,一是因为自己即将转行,二是因为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自己不希望无辜的听众沦落为企业非法牟利的工具。
老李爆料,酷狗音乐“卖榜”的相关事务由其版权部具体负责,架构类似“卖榜”小组,由一个组长(版权部负责人)和若干组员(编辑)组成。如果唱片公司想买榜,可以联系组长或者组员。由于“卖榜”的非法性,唱片公司和酷狗音乐“卖榜”小组不直接通过电话而是通过QQ联系。“卖榜”小组成员的QQ都是在业内极小范围内传播,也就是说,只有真正需要买榜的唱片公司,才会有酷狗音乐“卖榜”小组的QQ,普通人根本拿不到,甚至无从知晓他们的联系方式。
“想要买榜的唱片公司很容易就能拿到联系方式,毕竟整个圈子也不大,但拿到联系方式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够成功买榜。”老李笑侃,“卖榜”风险极高,所以基本上都是熟人交易,只有唱片公司和“卖榜”小组相互认识或者熟悉,才能方便操作。如果有不认识的唱片公司来买榜,一般也要经过“卖榜”小组各种的“审查”,以防出现不测。
记者体验明码标价卖榜流程
北京商报记者匿名联系到一位酷狗音乐“卖榜”小组成员,并以某唱片公司名义向该成员提出买榜需求。在经过对方详细询问和一番交流之后,该成员确信北京商报记者果真是“业内人士”。因此明确表示,唱片公司可以进行买榜交易,并给予“华语新歌榜,2.2万元”的价格。当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希望对方能够发一份刊例表作为参考时,该成员表示,稍晚几天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将刊例价格发过来供参考。由此可以判断,酷狗音乐“卖榜”业务已然相当成熟。
在经过酷狗音乐“卖榜”小组审查之后,交易才真正开始。老李透露,酷狗音乐已经形成了一份完整的“卖榜”价格刊例表,有点类似于媒体刊登广告的价目表。这张价目表会明确标明卖榜所有的价格清单。北京商报记者在老李提供的这份“卖榜”价格刊例表上看到,以酷狗音乐的华语新歌榜为例,如果一首歌想要实现在酷狗音乐华语新歌榜第一页第4-10位停留一周,价格要达到2.2万元/首。再比如,一首网络红歌想要保持在第1-3位,价格要达到2万元/首。不仅如此,华语单曲、最新专辑、最热专辑、MV都被明码标价。为了能够让唱片公司觉得更划算,酷狗音乐“卖榜”小组也会提供“贴心”服务,例如,购买华语新歌榜第一页第4-10位,可以赠送酷狗电台单曲播放第一页的位置。
榜单买卖也有小技巧
老李解释,酷狗音乐榜单买卖也有一定技巧。看似唱片公司花几万元买榜价格并不高,但对于不少小唱片公司而言,依靠买榜要达到一定效果,花费几十万元是难免的。
“实际上,唱片公司只肯为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歌曲砸大钱推高排名,但是绝大多数歌曲都是很一般甚至口碑不佳的口水歌,唱片公司只希望能够推到一定的位置即可,例如前20名或者前40名。这个时候唱片公司可以选择直接找酷狗音乐‘卖榜’小组的组员即编辑买榜。”老李表示,编辑一般手握歌曲排名调整的权力,可以对歌曲排名进行适当的微调。所以,不少唱片公司就和这些编辑搞好关系,例如每周“孝敬”编辑400-500元,让编辑将唱片公司的歌曲提升几个名次,如此算下来,唱片公司一个月只需要花费不到万元。
权限较大的买榜就需要直接联系“卖榜”小组的组长,双方按照刊例价格谈判,然后达成双方能够接受的价格。接下来,就由酷狗音乐“卖榜”小组具体操作推歌事宜。老李解释,推歌也是有技巧的,不是说唱片公司头一天给了钱,第二天某首歌就直接飙升到前三。实际上,一般排行榜的前三名都是实至名归的重量级歌手的作品,不会轻易变动。即便是前10名或者前20名,也都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一首还算不错的新歌要想达到在华语新歌榜前十名保持一周或者两周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卖榜”小组会按照一定节奏提升歌曲排名,比如前三天,每天提升若干名次,让这首歌悄无声息地进入前40名。然后再过两天,慢慢进入前20名,再过三天进入前10名。
诱发数字音乐“卖榜”的三大原因
NO.1市场环境差 竞争近乎白热化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卖榜”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因为数量众多的唱片公司对此存在庞大的市场需求。现在唱片市场竞争激烈,新歌手、新歌曲和唱片公司层出不穷,然而真正能够走红并赚钱的屈指可数。因此通过买榜让某首歌、某位新歌手快速出现在听众面前,让更多人熟悉和认识,以求达到让歌手一炮走红,至少是混个脸熟,当个所谓的“明星”就成为最快速的方式。
而且随着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榜单买卖也更加产业化和流程化,更具隐蔽性。在几年前,音乐刷榜还停留在很低级的操作层面,例如为了能够让某首歌曲快速冲击到一定排名,很多唱片公司会组织一批人或者找到专门的公司去刷榜,即简单地通过大量的“马甲”,在酷狗音乐等软件的排行榜上,以“人海战术”强行将歌曲推高。但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各大数字音乐企业在排行榜技术方面进行极大革新,排行榜的计算程序实现了每个月根据点击量、播放量等数据动态调整,使得单纯刷榜推高歌曲排名的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唱片公司在买榜上的花费也越来越高,所以基于市场双方的需求,就出现了唱片公司和数字音乐企业直接的B2B榜单买卖业务,这种交易模式更简单、直接而有效。
NO.2 买卖双方均获利丰厚
老李坦言,对于唱片公司而言,通过买榜能够获得丰厚利润。其实唱片公司并不在乎一首歌是否真正火了,他们只是希望借助排行榜给歌手或者歌曲镀层金。如今唱片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歌手的商演。如果某位歌手的歌曲能够在排行榜上位居高位,他们就可以以此为依据,拉高歌手商演价格。这一招在三四线城市尤其好使,如果一个歌手在买榜前一场商演只有几千元,那买榜后唱片公司就可以标价几万元,理由很简单:“我的歌曲上过排行榜,是有市场影响力的。”
而对于酷狗音乐而言,“卖榜”能够为其带来直接收入。老李爆料,酷狗“卖榜”小组在企业内部是个很特殊的存在。对于“卖榜”小组的存在,公司高层全当不知情,但实际上,整个“卖榜”小组都是在高层的直接领导下运作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其实酷狗内部很多员工都无法接触到‘卖榜’小组的核心运作,但据我了解,‘卖榜’每年为酷狗带来不菲的收益,是否会达到百万元级别我不敢肯定,但至少年收入会超过30万元,因为高层也会给‘卖榜’小组下达绩效任务。”
NO.3 全行业参与榜单买卖手法纯熟
那么,榜单买卖是否在音乐圈已经泛滥到极为严重的地步,是否成为所有人都参与过的行业潜规则呢?老李对此表示,他不敢保证所有唱片公司都买过榜,但至少绝大多数唱片公司都接触过。而且也并不单纯是花钱买卖榜单,有些大的唱片公司会通过版权置换的手法间接买榜。例如,音乐企业可以免费使用唱片公司的某些版权资源,作为回报,也会为唱片公司在排行榜上推广歌曲。
老李同时强调,数字音乐企业对“卖榜”谨小慎微。并不是什么歌曲都能够推,他们也有一套机制来审查,如果一首歌实在太烂,那给多少钱音乐企业也不会推。有些歌曲即便去推,也是玩儿技巧。
老李解释,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听众可以留心观察,有些歌曲上升的很快,但也跌落的很快,大起大落,这种歌曲一般都是花钱的。还有些更明显的就是,一首你从未听过名字的歌手的歌竟然能够比周杰伦、 王力宏等大牌歌手的排名还高,这就明显很假了。
榜单买卖潜规则如何破解
对于业内屡见不鲜的“卖榜”应该如何解决,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保证音乐产业发展的公平和公正,业内众说纷纭。
口袋唱片创始人崔人予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行业潜规则的流行说明行业自律不足和政府监管不到位。“首先要从立法层面规范,目前音乐行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即便是发现了类似于‘卖榜’事宜,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进行处罚,从而造成这种潜规则一直泛滥,蚕食行业发展基石。”
崔人予还建议,行业协会要发挥自律和主导作用,但目前而言音乐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极为有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依靠行业自律是最主要的,从上至下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才能让音乐行业健康发展。”
十三月唱片总经理卢中强则认为,卖榜潜规则的出现,与音乐行业新作品、新人推出渠道缺乏多元化有直接的关系。“唱片公司买榜最核心的目的还是要将歌手和歌曲呈现在公众面前,但现实是,他们缺乏有效渠道,《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渠道门槛过高,酒吧、小型商演渠道又太窄,互联网又太大,所以为了生存,唱片公司铤而走险买榜。”
卢中强建议,从渠道方面而言,应该建立更多的优秀歌手、歌曲推出机制和渠道,这个机制和渠道应该是多层次的,既有《中国好声音》这类的高门槛、大平台,也应该有一些低门槛的小平台。从歌曲创作角度而言,唱片公司必须牢牢记住,宣传只是歌手、歌曲走红的手段,最核心的竞争力还是作品本身,歌词是否打动人,旋律是否优美,只有歌曲本身接地气,才能真正走红。
卢中强强调,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卖榜”现象的出现,也是因为如今的音乐作品缺乏“价值评价体系”,一首歌、一个歌手应该匹配怎样的商业价值完全靠市场炒作。“应该搭建一个歌曲评价模型,这个模型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每首歌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型计算,获得相应的市场价值标准,能够让业内和听众有最直接的评判依据。但这个歌曲评价模型的建立,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并需要一定时间。”
北京商报记者 陈杰
记者手记
迫不得已不是买卖榜单的理由
在“音乐已死,企业难存”的大舆论背景下,似乎音乐行业总是带有一种凄凄惨惨、风雨飘摇的悲观基调,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人将榜单买卖当做是理所应当,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也是为了音乐,只不过现在首要的任务是活下去,所以买榜卖榜也是迫不得已。”一句“迫不得已”的确能够让我们陷入深思,甚至有意忽视、放纵这种潜规则。
但是,面对这种潜规则,所有人还是要勇敢说个“不”。的确,或许有很多公司能够靠着买榜卖榜获得一时的收益,甚至从短期而言能够救活一个公司,捧红一些有才华的歌手。但这种通过潜规则换来的生存并不长久,一旦被公之于众,此前所有的努力就牢牢被打上“造假”的烙印,永世不得翻身。
此外,音乐行业之所以萎靡不振,不就是因为版权环境恶劣么,买榜卖榜无虽然如小小的蚁穴,但还是间接加剧了版权环境恶化,天长日久,也能让行业的大堤毁于一旦。我们不能一面高喊公平竞争、保护版权,一面又自己去违反规则、暗箱操作。天下没有如此的美事,勿让潜规则成为理所应当。
相关报道:
- 大限虽已来临 在线音乐平台还有更多玩法2015-11-10
- 庄心妍做客繁星直播:推新专辑《与我无关》2015-08-11
- 在线音乐烦恼:不再仅是“音乐”2014-05-05
- 在线音乐整合潮起:酷狗拟收购酷我及海洋音乐2013-12-03
- 霸占悠闲时光 谁更有资格?三款PC端听歌软件横评2013-09-24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