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软件 > 软件产业 > 行业软件 > 正文

中电科十四所获中国区MIKE大奖:以知识管理推动科技创新
2019-06-27 11:26   牛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编者按:作为全球最权威、专业的知识创新实践交流平台,最具创新力知识型组织(MIKE)大奖,挖掘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型企业。作为MIKE大奖发起人,蓝凌将推出《MIKE奖案例巡礼》,将全球专家认可的优秀知识管理经验分享给更多注重知识管理建设的企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十四所旗下拥有军品产业平台和民品产业平台,先后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三峡工程"、"奥运安保"等诸多国家重点工程中承担关键任务,多次受到表彰和嘉奖。

蓝凌在知识管理领域深耕18年,是《知识管理标准》核心参编单位,并作为MIKE大奖的发起人,与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区MIKE大奖的联合主办方,推动全球MIKE大奖在国内的评选。获得中国MIKE卓越大奖的企业将被推荐角逐全球MIKE大奖。

2019年,一年一度的MIKE奖评选即将开启,蓝凌特别发起《MIKE奖案例巡礼》活动,将全球专家认可的优秀知识管理经验分享给更多注重知识管理建设的企业,一同探讨:企业为何要构建知识管理体系,知识共享如何助力企业加速快跑……

十四所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以知识促进创新”,在知识管理领域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验,并在2018年荣获“中国MIKE大奖”。本期《MIKE奖案例巡礼》活动有幸邀请到十四所分管科技创新及知识管理的王建明副所长分享十四所在知识管理领域的创新成果及成功经验。

“五位一体”,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问:作为国家国防电子信息行业的骨干研究所,十四所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科技创新,期间获奖无数,十四所内部是否有相应的体系来支撑科技创新?

答:我们内部构建和实施了“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为主体,包括“资源、机制、文化、合作”的建设,共同来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展现。围绕核心技术,我们构建了一个创新特区,以集团公司的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局的天象微波重点实验室以及军用的微组装应用中心为主体,重点发展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旨在打造成国际一流平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四个一”推进知识管理,实现组织智慧

问:您如何看待知识管理?十四所的知识管理涵盖哪些内容?

答:面向智慧军工的目标,我们发现最终要实现的是组织智慧,组织智慧怎么实现呢?就是知识的广泛共享和运用。通过知识的存储、挖掘、传递,以及最佳的学习和应用,来实现组织智慧。

十四所的知识管理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一”:

● 一张网,即知识图谱:通过梳理企业知识资源,结合知识聚类、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一套覆盖企业核心业务领域的可视化知识资源网络,实现知识资源的充分整合与深度关联。

● 一套框架,知识构件生成框架:以价值为导向,基于软件构件化技术,通过对企业各类知识资源、专家经验的加工提炼,形成的一系列可即插即用的执行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知识型工作任务的知识产品。

● 一套体系,知识工程管理体系:建设一套能够支撑知识产品运作,并从宏观层面进行引导、调控的一系列机制、流程及方法。

● 一个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建立一个统一的知识工程信息化平台,结合先进的知识工程技术,支撑知识工程业务透明、规范、高效的运行。

为更好地贯彻“四个一”工作,我们构建了由战略规划、流程与制度、信息化系统和企业文化四个层次构成的知识管理体系,促进面向十四所核心领域的知识产品(服务)的不断形成,实现组织智慧。

7大维度,全方位助力知识管理建设

问:十四所的知识管理工作具体是怎么推进的?如何基于知识开展创新实验?

答:主要包括7大维度:

1.战略引领

我们的战略是始终成为预警探测领域的引领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路,实现发展引领、技术引领、应用引领以及口碑引领;同时,开展高端芯片、算法、工艺、微系统、量子雷达、太赫兹等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积蓄发展后劲,增强内生动力。

另外,借助“智慧军工”的契机,我们积极应用MBSE、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面向2020年,建设“全数字、全互联、全智能”的智慧研究所。

2.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在这种战略环境下,我们会设计一系列的机制,形成创新的氛围。之前也有提到,我们有一个创新特区,在这个特区试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赋予项目经理人、财及路线权,项目到人、责任到人、激励到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创新的潜力和积极性。我们还制定了项目团队运行管理办法,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项目经理,希望更多外来人才参与我们的创新。同时我们向海外发布了项目需求,欢迎海外的团队来参与前沿基础的创新。

同时,我们有一套健全的创新机制,建立了以科技创新、贡献、成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我们有一个技术成果评价委员会,它会根据《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创新性、实用性和成熟度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果评价有效,这个成果就被根据分类被纳入知识库。另外,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岗位分红办法、创新激励办法、双创模式办法等。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形成开放、活跃、务实、协同的创新环境,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激励长期”的文化氛围。

3.建设人才团队

目前十四所军民在职员工8000余人。所本部在职员工5000余人,科技人员占60%,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近400人。我们有院士、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军工人才,另外还有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为代表的省部级高层次专家300多人。我们所构建了以“分层次培养、矩阵式晋级与评价、靶标式引进、多渠道流动、匹配性激励”为支撑的五支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我们主要是基于集团首科首专作为院士后备人才培养,通过高层次专家展示平台、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强化科研成果等形式提高他们的行业影响力;此外,全面梳理科技人才队伍结构,针对领军层人员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承担项目/课题负责人、参加学术交流、完善科技成果等维度,培养领军人才。

4.挖掘用户需求

依据先进的用户体验设计理念,我们构建了用户体验空间。采用智能化人机交互技术,体验防空作战训练、战场态势感知、目标跟踪操作等场景。提升用户体验感的同时,积累用户改进需求,基于需求模型开展系统架构设计。

用户的需求体验之后,我们还会协助军方用户开展体系级作战仿真研究,模拟战场装备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有效支撑体系论证研究、装备需求牵引和作战效能评估。对于民用领域,我们应用数字化虚拟手段,将产品置于不同的可视化数字场景中进行涉及需求分析,构建完备的产品能力要求,达到“所想即所见”的目标。

5.基于知识的研发与保障

在这个层面上,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 建立知识库,实现基于模型驱动的产品研发

基于MBSE理念,构建图形化、模块化、可重用的数字化产品模型,涵盖系统功能描述、工艺要求、试验要求及保障性要求等,使得在整个产品研制周期中,通过一致性的模型传递,保证研发、试制、试验与保障各环节达成统一的理解,形成一致、完整的可追溯系统设计。数字化产品模型通过虚拟试验及实际试验数据优化迭代,不断提高模型的成熟度,便于知识复用。

● 建设综合保障手段,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保障服务

建立了包括交互式电子手册、维修维护管理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保障性分析系统等在内的雷达全寿期综合保障数据中心。在装备使用中,结合装备维护数据库和装备计划使用场景、执行资源等,分析预测潜在的装备风险领域,定制导向型主动维护计划。通过对装备外场使用数据及保障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后形成保障知识库,逐步实现雷达装备保障的数字化、远程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精确化。

● 推进技术转化孵化,为用户提供创意解决方案

技术成果评价委员会基于《科技创新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对硬件、软件、算法与方法等科技成果,从原理与概念分析、硬件与软件水平、总体系统可实现性等方面进行应用性评估。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基于货架中的原型技术,结合不同应用场景进行改进转化,形成了一系列明星产品。在此基础上,产业孵化中心快速将这些产品推送至低空探测市场、医疗市场等。

● 技术诀窍及时入库,规避知识风险

《知识管理工作程序》明确知识分类和知识管理工作职责、流程,制定知识形成、共享与应用、更新环节的管理要求,在制度和流程上形成了知识管理规范。借助自研的信息化平台,形成知识按流程驱动的采集-存储-更新-检索-共享-评价-应用-创新的螺旋回路,实现了纵向从战略规划到关键任务、横向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互联知识网络。将形成的技术诀窍及时总结入库,规避人员离职带来的知识风险。

6.积极打造创意与虚拟空间

我们打造了一个睿创空间,鼓励人员利用我们的平台和知识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激励他们做出来一些新的产品。我们也鼓励大家参加一些创客比赛,吸引天使资金的投资,现在吸引了几千万的投资。同时,我们有一个虚拟的培训空间,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装备评估,对用户的知识进行更新,还有技术技能的升级。

7.加强内外合作

我们一方面和科技型的龙头央企和知名高校构建跨领域的战略联盟,优势互补。另外,向上是向国内外的高校学习先进的技术,向下把我们的技术推给产业公司工程化应用,做出更好的产品和实践。

在内部,我们所每年根据战略,由首席专家带头、总体研究部牵头,他们会把用户和我们的战略发展需求转成领域规划,根据规划识别出分系统或专项技术的发展需求,然后每年做年度的策划,这就是战略到规划,规划到策划,最后策划再变成年度计划落地的过程,这样实现创新的不断迭代和提升。

创新成果显著,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问:在知识管理的助力下,十四所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

答:我们取得了多方面的创新成果,比如:

● 打造国际领先的量子雷达

我们将量子信息技术引入预警探测领域,构建探测新体制,利用量子资源,实现多维度量子态调制和高灵敏度检测,提升精细识别、作用距离等性能。量子雷达获得央视及香港媒体报道,业内评价认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研发全自主可控高端芯片

我们拥有一支包含所本部和两家芯片设计公司共300余人的芯片设计团队,通过积极牵引、自主研发,形成华睿、灵睿两大系列芯片簇。取得百余项科研成果,并获得规模应用。

● 在军民融合领域发挥示范作用

我们研发的便携式多功能侦查雷达,也被叫做“蜘蛛网”雷达,采用了先进的圆形相控阵体制与数字波束成形技术,可实现全方位波束电扫,对于民航等公共安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两化融合”等领域也都取得了相应的技术成果。

总体来说,十四所2015-2017年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45项,2017年有一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也制订了很多军用和行业的标准,2018年我们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2019年,在建国、建所70周年之际,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推进预警探测技术快速发展,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美篇章。

关于蓝凌

蓝凌软件成立于2001年,是阿里巴巴钉钉使命级战略合作伙伴、阿里云知识管理与协同领域首家战略合作伙伴,企业智慧办公平台领先品牌,为企业提供融合“智能办公、移动门户、知识管理、数字运营、财务共享、专有云”等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18年来,先后助力华为、腾讯、万科、恒大、中信、海信、施耐德等500强及行业百强,共计10000+家大型企业实现了智慧管理与高效办公的工作变革。

凭借专业的大中型客户经营能力、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和一体化作战的服务能力,蓝凌一直被业界誉为专业型、创新型和引领型的智慧办公平台领航者。作为核心参编单位,发起并推动《知识管理标准》的颁发;作为唯一授权单位,推动“全球MAKE”大奖在国内的评选,旨在将实战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应用实践带给更多的客户。

投稿:news@newhua.com

关键词: 蓝凌软件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8 newhua.com 宿迁市牛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