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消息,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昨日下午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做客新浪,探讨联想集团国际化历程。柳传志在谈话中表示,中国企业借海外并购“走出去”,首先要弄清楚并购目的,其次要解决好文化融合问题。
2003年4月,联想集团将“Legend”品牌标识更换为“Lenovo”,成功迈出进军国际市场的的第一步。2004年12月,联想集团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和笔记本业务,正式开始国际化历程。如今6年多时间过去了,柳传志也为这桩并购定调成功。
决定走出去
柳传志说,2000年前后,联想集团遇到未来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摆在联想集团面前的是两条路:一个是业务多元化发展,一个是专注向海外发展。2003年,联想集团在杨元庆的带领下反复制定战略,最后还是决定以业务专注的方式发展。
于是,联想集团把目光转向了海外。
柳传志回忆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就是靠自身的发展,一种就是靠并购的方式发展。那个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机遇,就是IBM希望我们并购他们的PC业务。就这个事情,我们也分析了能做不能做,最后就做了。”
就这样,在与IBM进行了一年多的秘密谈判之后,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对外宣布以12.5亿美元(现金加股票)全盘收购IBM PC业务。
不并购活都活不了
柳传志表示,联想集团当时分析认为,要形成一个国际上的技术品牌,如果靠自己打出去,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公司才选择了并购道路。
他指出,联想集团选择并购IBM PC业务则是看重了三点:“第一个是一个好牌子,IBM的ThinkPad。这个牌子是IBM花了十几亿美元,用了十年的时间做出来的。如果联想并购以后,这个牌子就能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敲门砖。”
“第二个是想并购IBM的技术队伍。这个技术队伍不仅是专利,……因为IBM是PC框架的鼻祖,联想希能望把设计笔记本的人、设计ThinkPad的人、做总体结构的人与中国的科研人员结合在一起,能够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第三个,联想希望得到国际化的资源,包括国际化的商业渠道、领导团队、国际化的领导方式。”
柳传志表示,“从今天的效果来看,果然比我们自己发展会好。并购的时候我们的营业额是30亿美元,2011年是216亿美元,翻了很多倍。我们在并购前占全球PC市场2%到3%的市场份额,现在是12.2%,而且现在往上的趋势依然很大。”
他认为,“在上个季度,我们一家PC的销售量的增长超过了全球市场平均增长的8倍。这些业绩如果仅仅在中国国内,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如果当时我们一直在国内的话,今天活都活不了。因为出货量大才能做的更好,而且才能有后面的资金实力。所以从业绩角度来看,并购稳定了,就算是成功了。”
最初董事会不同意并购
虽然联想现在在海外市场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最初公司董事会对于并购却持否定态度。
柳传志透露,当初杨元庆和其他几位管理层坚决要走并购的路线,提出并购IBM PC业务,但是联想控股的董事会和各界领导却否决了并购。联想控股是联想集团的控股公司。
“控股的董事会上除了我中立以外,全体否决,没有一个说能够并购的。”柳传志说,“并购今天看起来是成功的,在当时来看,不成功的可能性远远要大的多。”
他指出,当初很多人反对公司并购是因为怕丢了饭碗,“如果并购失败,饭碗就没了,所以大家都觉得还是走更稳妥的道路比较好。”
柳传志回忆,当他把董事会的想法转达给杨元庆后,包括杨元庆在内的几个管理层非常着急,提出直接与联想控股的董事会对话。“对话的结果最后还是要看我的意见,后来做的决定就是,并购之前我们照样付给高盛和麦肯锡各种费用,但是并不代表董事会下决心同意并购。就是说了一个比较活的话。”
柳传志表示,“但是在后面的讨论之中,我完全深入进去以后,我知道了IBM为什么做这个业务赔钱,为什么我们行,我们将会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个风险。这个事弄明白了,没有下号令就通过了。”
并购经验
谈到在联想集团海外并购的经验,柳传志总结了两条。
第一点,并购前还是要想清楚并购的目的,到底出去图什么,而且还要分析,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有多少风险。他表示,尽管很多事情发生的时候,完全跟想的会不一样。但是想过跟没想过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可能没经验的不知道怎么想,但是最后并购的人应该是有能力想的。
第二点,并购以后的最大的难点一定是文化。他表示,“中国人之间的沟通还很困难,何况并购当中会遇到不同企业,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国度的背景。你既然要并购别人就是占主导地位,把控就很重要。”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王利芬: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话题,特意邀请了嘉宾柳传志先生,还有著名经济学家、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先生。欢迎两位,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话题很多企业都非常关注,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个数字,说有一万多个企业正在,或者已经走出去了。所以这个话题我想如 果谈好了,案例做深入了,一定会对很多企业有帮助。今天请柳总来的话,特别希望谈一下联想收购IBM这样的案例。因为在整个收购过程当中,从2004年一 直到今天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大家都有目共睹,我们就追根溯源,收购IBM的战略思路是怎么来的?
柳传志: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它需要持续发展。联想在2000年前,在中国PC市场上占到了30%左右的份额。再往下发展的话,一 个是走业务多元化,一个是专注向海外发展。最后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以后,2003年的时候,联想集团在杨元庆的带领下反复制定战略,最后还是决定业务专注。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就是自身的发展,靠自己的发展。一种就是靠并购的方式发展,最后在那个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机遇,就是IBM希望我们 并购他们的PC业务。就这个事情我们也分析了能做不能做,最后就做了。
主持人王利芬:今天我们也看到了钱老师在里面,我们先解剖案例,本身解剖的里面,如果有哪些经验是可以从具体到抽象,您进行一个观察和提取,您随时介入。
钱颖一:本身这个话题很重要,一个一般性的大背景是,并购难,跨国并购更难,由一个新兴的企业,并购一个老牌的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并购美国的老牌企业更难。所以,案例本身已经是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了,对于未来的商学院的学生,企业家都极具启发性。
主持人王利芬:您刚才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两种,一个是自己干,还有并购别人。其实联想一直在我们看来它是很有志气做一件事情的,我们一般都是想自己干吧,为什么想选并购这样更谈的路呢?
柳传志:因为当时分析过,认为要形成一个国际上的技术品牌,可能要自己打出去,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当时我们就有三个路,第一个 是想要一个好牌子,这个就是看中了IBM的ThinkPad,这个牌子据我们了解是IBM花了十几亿美元,用了十年的时间做出的这个牌子。如果我并购以 后,这个牌子就能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敲门砖。
第二个就是想并购他们的技术队伍。因为这个技术队伍不仅是专利,不仅是死的东西。因为IBM是PC框架的鼻祖,联想就是希望把设计笔记本的人, 设计ThinkPad笔记本的人,做总体结构的人,能够和中国的科研人员结合在一起,能够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第三个就是希望得到国际化的资源,国际化的商 业渠道,领导团队,国际化的领导方式。
所以觉得如果想有突破性的发展,走并购是像刚才钱教授说的,走好的话,等于是创了纪录。从今天的效果来看,果然比我们自己发展会好,并购的时候 我们的营业额是30亿美元。现在到去年是216亿美元,翻了很多倍。我们在并购前占全球PC市场的2.0%到3%的市场份额,现在是12.2%。而且现在 往上的趋势依然很大。在上个季度,我们一家PC的销售量的增长超过了全球市场平均增长的8倍。这些东西如果要是仅仅在中国国内,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其实 企业到了后来的话,参与国际竞争,如果当时我们一直在国内的话,今天活都活不了。因为量大才能做的更好,而且才能有后面的资金实力。所以从业绩角度来看, 并购应该讲是稳定了,就算是成功了。
还有一个,我们预先想要的奔着三个目标,一个好的品牌,今天Think的品牌是发扬光大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大量的国际的更大的客户,把原来 买它的供应单转到了联想这。Think现在公认是笔记本里面最好的牌子。另外,技术队伍和人员的磨合非常好,应该讲并购本身我确实认为是成功的。
相关报道:
- 新瓶装旧酒 联想重组能让移动业务重回前三么?2016-03-18
- 联想将于7月份推出增强现实智能手机2016-02-25
- 华为PK微软、联想 商务本MateBook表现平平2016-02-24
- 联想MWC发三款新平板:价格是亮点2016-02-22
- 联想千元新机VIBE K5和K5 Plus亮相巴展2016-02-22
本类最新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